影评第三弹来啦!
《平原上的夏洛克》
导演/编剧:徐磊
中国
90分钟
剧情长片
BY红兔
七月初观看本届FIRST入围作品片花时,我就对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很有好感,这次观影后确实认为它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虽然导演说影片的配乐还在调整中),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佳作。
电影本身并不复杂:讲述了两个农村老人为遭遇车祸,重伤住院的同村挚友追寻肇事逃逸者的故事。它的真正闪光点也并不是所谓的侦察,推理与破案(实际上导演在映后谈上还特别解释了这一点:正因为从始至终就没有将推理作为重点,不必要一定去满足观众对破案的期待,因而具有了在节奏控制上的自主权…),而其实是在描绘整个事件时对观众呈现的农村风情与城乡议题。
在影院观影时,《平原上的夏洛克》第一个吸引我的点是:它的摄影风格非常干净,规整,很给人以舒服、安稳的感受——虽然这是一部充满了乡土元素的电影,但全片的构图却十分讲究,即使在拍摄混乱环境时,摄影、导演与剪辑也能一同配合,使得最终呈现的画面符合美学规律。
影片第二个,也是其最易被观众捕捉到的闪光之处是:导演在(有条不紊地)讲述故事的同时,还会经常抖落出许多既贴合现实生活,又能使观众忍俊不禁的笑料与桥段,首映当天的观众席经常爆发出笑声与掌声…观影气氛特别良好。虽然导演本人向观众们亲自表达了困惑(他没想到这些剧情会有幽默效果),但我认为《平原上的夏洛克》会达成这种幽默效果并非偶然之笔——而其实是导演的编排暗合了幽默这个概念的某些构成因素如:出人意料、荒唐可笑、讽刺、自嘲、调侃、风趣、机智等等…
譬如两位主角试图强行按神婆的说法断案,竟通过‘推理’圈定日产车主时的‘机智’、主角为能成功混入小区而身着美团骑手服应对饿了么外卖小哥时的荒诞、及逃避门卫追捕时偷穿校服混在学生群中大喊‘我要成功’时的可笑等等这些情节设计都表现出导演构成故事时剑走偏锋的审美偏好……或许原本不是为了幽默,但已足够特别,更重要的是:出人意料。
全片最出乎我意料的情节出现在影片靠近结尾的部分:
[…警察打电话说已找到肇事者,难道主角团原本的猜测真是错误的?此时一切都还看不分明…而先前‘探案’的后果还需要解决——被他们电话威胁的范总将要亲自给他‘封口费’。本片主角超英老人在思考自己是否要去赴约,而另一位主角占义老人已比他先一步过去……此时多条线路都将汇聚,正在这充满悬念的紧张时刻——超英老人骑马飞奔的画面出现!他竟然是骑马去的?!?!?!与此同时,放下电话的范总启动了自己的另一辆车(一辆白色的车!)…]
这一段的编排效果十足优秀:观众席一片惊呼。
虽然从整个故事看,这一段内容其实远远没有它展现出来的那样意义重大,但导演在此处营造出的悬念感与对观众情绪的操控力堪称全片之最!
对有能力做出这段剧情的导演来说,逗观众笑或许是一个太过简单的任务吧。
除了前文中谈到的优点,《平原上的夏洛克》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空间:虽然全片气氛较为轻松,但实际涉及到了许多严肃而现实的问题,其重中之重是向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建设间的冲突与协作。
在阐述具体内容时,导演为双方都留足了表现空间,而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影片主创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严肃而温情的态度:既对社会现实有深刻敏锐的觉察,同时也不乏包容与宽厚,并没有激化矛盾,而是在可能操作的条件下为影片中人都留出了可以将生活继续下去的空间。
其实在观看主角团盗取范总个人信息并以此敲诈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正义时,我着实为参与这次行动的人们捏了把汗,真担心事情最终会失控,但显然这种能被上升到罪案程度的严肃不属于《平原上的夏洛克》,它到底是一部满溢着温情与乐观的电影。
在这个被电影记录的小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面貌,也都愿意为他人做些事情,并表现出了一定的觉悟与担当。我相信这是导演从他的个人经历与对故乡的情感中提炼出来的,是他所想要彰显的部分。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差异飞速拉大的当下,许多传统的观念都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正如本片主角超英老人向观众展现出来的那样:无论世事变迁,人终究要守护自己的信念。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超英老人辛勤劳作,努力赚钱完成对妻子的承诺:翻盖房子;也是在对这种信念的坚守之下,他愿意为重伤的挚友出钱治疗,并拼尽全力寻找撞伤他的真凶;当然还是因为这种信念:他不能够放纵自己,不能仅为了获取金钱而抛弃仁义,即使倒贴钱给马贩也要救回可能被卖给驴肉馆的爱马,即使境况凶险,也要归还自己盗取的数据卡,并向范总道歉。
在阐述主旨的过程中,《平原上的夏洛克》无有任何说教,仅仅只是用一个个非常生活化的细节与情节将中心思想层层剥开给观众品鉴。且为追求更真实的质感,本片并没有使用专业演员,甚至导演的父母也参与到了演出之中,在演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要完成拍摄就需要主创花费大量精力在调度与编排之上,但从影片最终的效果看,他们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片导演/编剧徐磊并非电影专业出身,他本科专业是工商管理,毕业后先后在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近年才开始编导电影、纪录片、广告等。我个人除了非常钦佩徐导的才华与努力之外,还特别赞同他在这部参展影片中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珍惜每一个镜头。
虽然这部电影的成本不高,但其场景服装道具等细节都是被认真设计过的,甚至在一些画面的边角位置也留有内容(如:某个画面中主角团另一侧的位置停了一辆卡车,正在午睡的司机一只腿挂在窗外……十分写实),这种对电影本身的珍爱和尊重值得敬佩。
综上所述,《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完成度高而充满温情的电影,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我个人非常喜欢并向大家推荐它!
《三尺》
导演/编剧:瞿尤嘉
中国
52分钟
短片
BY红兔
有长期电影摄影学习经历的青年导演瞿尤嘉在今年参展FIRST的《三尺》一片中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美学素养表达得十分充分。毫无疑问,《三尺》在技术层面是十分优秀的,但影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限于此。
短片《三尺》讲述了一个亡魂回家的故事,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隐藏在主剧情之外的暗线,那些被深深压抑而始终没有被明言的事件或感情。但显然导演并不打算将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就如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的池塘画面——它从始至终存在于这部影片之内,却不会有被解释的机会,也如那仅在对话中出现过一次的,与影片名称似有直接相关的‘三尺厚的雪’——它被展现的生命只同烟花般飘渺、短暂。
这种明显复杂于影片本身的潜文本植入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难免与《三尺》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并不易同影片产生共情,继而也会认为片中出现的一些暗示矛盾与冲突的台词有突兀之嫌……因而我认为《三尺》是一部更适合给有一定年龄的观众群体观看的电影:影片本身的沉郁气质与对背后故事模糊化的表达方式给了有较多生活经历的观众发散联想的空间——他们比年轻观众经历过更多的生死,继而也更容易与主人公一家产生共情。
以上在谈我对剧情的理解,下面说说该片在技术层面的优点。
从摄影与导演手法上,《三尺》的前几分钟是视听语言表达的优秀范本:
*第一个镜头故意选择了低角度拍摄,画面中只有桌面、椅子、胸口以下的身体和他/她用手扶着放在椅子上的用黑布蒙上的画框。
*手机铃响,沉重而简略的回答表明了性别(女)与年龄(老年)。
*手拿抹布清理桌面的动作使观众留意到桌面的陈设——老年人的桌子。
*压抑的气氛、安静的背景、使观众产生有关‘死亡’的联想。
*来自另一通电话与声音(老年男声)的打断。
*母亲略显惊讶的神情。
*母亲藏起画框(此时观众明确意识到黑布以下的内容是遗像)的动作。
*母亲缓慢靠近父亲所在位置的动作。
*父亲第一次入画时的画面:没有聚焦的,虚的画面……
这几分钟剧情未给观众任何明示,一切信息都在潜意识的层面上流淌着,却并不影响观众理解其内容——这体现了导演非常优秀的编导技法,及其对观众心态的准确理解与操纵。
在气氛塑造上,《三尺》也有许多使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在等待与父亲亡魂同去车站接二伯的,这十分折磨的时间段内,母亲与父亲爆发过一次较为激烈的冲突:她想不去餐馆,而让所有人在家中吃饭,但父亲不同意。这里产生了一个十分难耐的凝滞剧情:父母不再说话,但僵持着,水龙头的水哗哗哗一直在流,锅中正在加热的菜在呲咔呲咔地将要糊了…谁(包括观众)都知道这是一场沉默的较量,最终以母亲的投降为终止——她关上水龙头,并放弃了已经烧糊的菜。]
导演将无声对决与有声的浪费并置在同一时空内的做法令人称赞。
[在母亲的反抗以失败告终后,女儿上楼与孙子翻看老照片,并为父亲的灵位燃香,此时无论是对老相册及老相册特有的那层能使相片模糊着透露出来的防尘纸的特写,还是对女儿在菊花簇拥的灵位前点燃香烛的,极其漫长的定格拍摄都使得观众切实感受到画面以外,剧情以里的沉痛内容。]
这再次说明导演很会拿捏观众的心情。
[最后一家人离开封闭的家庭环境,来到公交车上,摄影风格亦随剧情变化:由原本安静、稳重、对焦明确而有距离感的风格变成了更亲密的,有动感的,模糊的……]
这种改变似乎在描画家人间打破隔阂倾诉隐秘时的难堪感与释然感,以及在解除痛苦后新生的亲密与恍惚…
以上都是影片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部分,总而言之,我认为《三尺》是一部技术优秀的电影,适合想要学习摄影及导演手法的学生观看,同时《三尺》也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相比年轻人,更适合有一定阅历的观众。
《Q的理发店》
导演/编剧:EmilLangballe
丹麦
60分钟
纪录片
BY红兔
丹麦纪录片导演EmilLangballe在今年四月出品的《Q的理发店》无疑非常适合被选入本届FIRST‘叙事现实’主题电影展。
影片细致生动地呈现了丹麦Vollsmose地区一家理发店的日常百态,在这一小时的影像音画内,导演并未使用复杂的拍摄手法,也没有过多侵入这间理发店的生活,将大部分的表达权了交给理发店老板Qasim及他的顾客们。或许正因如此,电影最终的表达效果十分亲切,虽然观众普遍都意识了到暗含其中的各种政治观点及社会思考,却并不感到乏味与说教,反而像是在聆听邻里对话般地自然——这显然应归功于导演扎实的纪录片制作功力。
虽然这部电影十分日常,但却使我产生了许多严肃的联想:
我曾在学习新闻课程时受到文化冲击:某日课上,授课教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含有世界各文化区新闻节目开头的合集,叫我们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切实地感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对审美深刻的塑造作用(虽然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虽然同样都在播报新闻,但却会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强势文化输出对全人类的惊人影响(原来我们早已习惯发达国家向我们灌输的那套文化符号,并不以为异。但若将角色对调呢?——强势文化中人在看待弱势文化中人时都免不了产生不适应感乃至,产生偏见。)感谢那位授课教师,他令我认识到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使我理解了文化偏见的形成机制,也教我学会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区域中人。
上述这些个人经历看似与文章开头的这部影片毫无关系,但我却认为《Q的理发店》完全具备方才我所说的‘那节新闻课在文化冲突方面的教育作用’,甚至,是手法更高明而温和的。
虽然零散而不成系统,但拜访Qasim的顾客们无疑都叙述了自己远离故乡在异国(丹麦)谋生时的遭遇与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及社会的观点,其中牵涉到种族、社会、国家、民族、身份等等……
这间由索马里人Qasim开设在丹麦Vollsmose地区的理发店就像一座宁静的港湾,拥抱着每一个在异乡打拼着的人们,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忘却自己被排异着的身份,不必遮掩或粉饰理念,尽情释放全人类共通的那些感情。
事实上,无论丹麦或索马里都与我们这些在FIRST参加电影节的中国观众很遥远,环顾四周也都没有贯穿全片的,那极有民族特色的爆炸头,但我相信这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也是一部值得我们拿出一小时去消耗的电影。
而我最喜欢它的结尾:已很适应在丹麦生活的Qasim依然怀有浓重的乡愁,他独自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虽然经常会有关店不干的想法,却总不能真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