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说在前头:
面对涉水路段,电动车真的能比燃油车通过性更强吗?
电动车涉水能力略强于燃油车,突出的是一个“略”字,更何况水下情况肉眼无法明辨,遭遇水下坑洼导致陷车,电动车重量往往更大,脱困难度反而增加,所以莫要以身犯险!
“看海模式开启,真希望有艘船!”这是朋友圈里时不时能搜到的一句感叹……
是啊!每每大暴雨突袭城市,一个让人没什么概念的极端降水量数据,往往最终都会演化为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涉水前行经历。
在生命安全能够保障的前提下,几张图片、一段视频,配上一句感叹,便成了记录生活经历的缩影;但在郑州经受7·20特大暴雨席卷之时,传播却变得无比沉重。
极端天气考验着整座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但抢险救灾或许是“公事”,保全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却是“私事”!
言归正传。
坐在电动车驾驶位,眼前一片“海”,电门究竟应不应该踩下去?
遇到极端涉水路况时,电动车真就能比燃油车胆儿更大了吗?
答案是:电动车可以胆儿更大,但也就“一丢丢”!
燃油车在通过涉水路段时,首先考验的是,其次考验的是。
当涉水高度到达车辆进气口时,燃油车将会因进气道灌水而熄火抛锚;若水高低于进气口,高于排气口,匀速前进保证排气量匀称且持续,保证排气道正压力的前提下,仍可顺利通行,但这十分考验驾驶员的技术,并非万全之策,刘大白话劝您不要轻易尝试。
没了进气口,也没了排气口,电动车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冲击“深水区”了?
结论是:冲击可以,但也要看水多深!有人会脱口而出“油车怕引擎熄火,电车怕电池漏电”,其实不然,电动车涉水的主要危险,还真不在电池身上。或者说,电动车涉水,最不需要担心的部件反而正是电池!
要知道,虽然目前电动汽车三电系统的电压高达V左右,确实存在触电风险,但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汽车电池,在浸泡、火烧、冲击、碰撞、短路、过充、过放等层层极限测试之后,保证不过量放热、不冒烟、不起火是合格标准;即便漏电情况发生,国标中对电池设置的强制性要求,也能保证座舱内不会有电流通过。
P.S.对动力电池而言,相比浸泡,针刺等极端试验才是真正更危险的工况。
近年来,以泡水真实场景自证涉水实力的电动车,不在少数。且涉水深度也从最初的毫米、毫米逐步攀升,甚至已发展到淹没整车,驾驶舱灌水状态,而后驶离水池。
实际上,浸泡考验的主要是电池包的密封性,这里就要引入IP67和IP68概念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IP是IngressProtectionRating的缩写,它定义了一个界面对液态和固态微粒的防护能力;第一位数字是固态防护等级,范围是0-6;第2个是液态防护等级,范围是0-8。
以实车为例说明:蔚来ES8防水防尘等级为IP67,即为短暂浸泡在1米深水中可保证无影响;小鹏G3防水等级为IP68,即为持续浸泡深水无影响。
划重点!别盲目乐观!好电池可以涉水1米,但整车不一定受得了!
根据全国标准GB/T.3要求,电动车整车须在毫米深水中以20km/h车速通行米,涉水时间达1.5分钟;上海标准为毫米深水中以30+3km/h车速涉水10分钟,并在毫米深水中,以大于等于5km/h车速前进、后退行驶,涉水总时间10分钟;北京标准为毫米深水中以20+2km/h车速行驶米,涉水时间不得低于10分钟,并在毫米深水中以大于等于5+1km/h车速行驶米,涉水时间10分钟。
从电动车整车涉水能力国标的门槛可以看出,整车泡水的水深明显下调,这主要考虑的是车内其他电子器件的泡水安危。
举例说明:行车电脑泡水,电车也要趴窝;充电口泡水,再次充电有巨大安全隐患;车身内外金属器件泡水,生锈腐蚀严重,同样造成经济损失;退一万步讲,就算只是收音机泡水听不了,那不也得花钱修吗?
而以上这些电子器件可不一定是IP67、IP68,且安装高度都未可知……
近期极端天气持续出现,蔚来、小鹏、东风日产、一汽-大众、广汽本田等多家车企先后呼吁,并提供应急救援。这也再次说明,即便动力电池包达到IP68级别,车主也不要拿生命、财产安全去冒险。
最后,车事大白话再重复总结一遍:
电动车涉水能力略强于燃油车,突出的是一个“略”字,更何况水下情况肉眼无法明辨,遭遇水下坑洼导致陷车,电动车重量往往更大,脱困难度反而增加,所以莫要以身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