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的装机理念也从装一台性价比不错的电脑,转变成了装一台有个性的电脑,在这样的趋势下,ITX小巧精悍的形象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并喜爱,实际上从19年年末就有消息传出不少传统的ATX机箱厂家会开始布局ITX市场,但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我似乎也没看到什么动静。
但最近几个月各家终于开始动作了,迎广、酷冷、乔思伯、TT等大厂纷纷发布了自家最新的ITX产品,另外一些小众品牌如分型工艺、Azza也都发布了很有特色的产品,甚至连华硕这种板厂也加入了战斗,最近ITX圈子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而我也在最近拿到了老牌ITX大厂乔思伯的新作——V8,让我们来看看老牌大厂,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会拿出怎样的一台产品吧。
二、开箱
由于是ITX机箱,所以V8的包装要比传统的中塔机箱小不少,包装风格方面依旧是乔思伯家的传统设计,牛皮纸素底配合线条简约的工笔画,只需一眼就能让你大致记住这款机箱的样貌。
包材方面,这款机箱虽然重量轻体积小,但依旧有使用到缓冲性能更好的EPS材质,除了机箱本体外,外包装内还有产品的说明书与配件盒。
既然配件都已经放在外面了,那就先看看配件情况吧,配件盒内有5条尼龙扎带,螺丝若干,另外还可以看到一些橡胶圈,这是给硬盘固定做减震用的。
取出机箱后可以看到,乔思伯的这款V8是一款卧式的机箱,它的截面近似于与正方形,V8的三围是**,体积约为25.2L,老实说这在ITX机箱中实在是算不上小,看到这里追求绝对体积的ITX用户可能已经摔门而出了,不过我想说的是ITX的世界真的不只有小一个维度,实际上我最近就因为散热问题将CPU从X更换为了G,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关心散热以及兼容性的话,且跟我接着往下看。
三、局部细节
我们依旧先从前面板开始看,V8的前面板非常简洁,中间是一张精致的拉丝铝板,四周有一圈黑色的铁质进风网,由于V8是一款小机箱,考虑到大多数人都会将机箱摆放在桌面上使用,所以乔思伯也将整个机箱的I/O面板放置在了前面板偏下的位置,I/O从左到右分别是电源开关、USB3.0、3.5mm二合一音频口、Type-c。
对了说道现在不少人应该还没对这款机箱建立起直观的体积概念吧,大家可以和旁边的加多宝瓶子对比一下,V8的侧面依旧由拉丝铝面覆盖,不过在面板中央有大面积的透风网,这个位置刚好是显卡的进风口,想来散热应该会很给力。
另一侧的布局同样是铝面中嵌入透风网,两者互为对称。
V8的顶部与侧面布局类似但工艺有所不同,顶部的中央同样有一片面积不小的风道,不过这里使用的不是内嵌的金属网,而是直接在铝材表面开孔,讲道理我没理解这里为什么要使用另一种工艺。
底部可以看的出来,这款机箱的外圈包边并非是一个挤铝的型材套筒,而是由铝板弯折而成,这主要还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毕竟单独开模成本太高,售价平摊下去估计这箱子也不会便宜,不过好在乔思伯将拼接缝放在了不易察觉的底部,我个人觉的用这种方式降低产品售价并无不妥。
机箱的尾部的结构也比较清爽,大体上相似一个躺倒的MATX机箱砍掉了下半段,令人惊喜的是这款机箱尾部居然能支持到14CM的风扇,另外由于电源内置,所以V8的机箱上可以看到一个电源接口,这其实是一根电源口的延长线,显卡兼容方面可以支持双槽卡,不过从富裕的宽度看一只要是没突破三槽厚度的非标准双槽卡也都可以塞下。
外部看完让我们来看看这款机箱的内部结构吧,首先V8创新的采用了一体化抽拉结构,只需要在尾部的上端拧下两枚手拧螺丝,再借助尾部的两个小把手就可以将机箱的内部框架整个从外壳中抽出来。这种开箱方式实在是太方便了,拧开两个螺丝那么一拉机箱直接就进入了折腾模式,比很多机箱都要方便快捷。
V8的内部框架结构均由钢材搭建而成,并有做全面的黑化处理,大厂喜欢用铝包钢框架主要是为了拉低售价,以及方便量产,其实这多数时候与产品定位也有关系,DIY产品走极致化路线定价高,销量少,这种情况下用全铝乃至CNC反而成本低,因为可以减少开模费用,不过大厂通常走高兼容性普适化路线,销量高,定价合理,所以多数都会使用铝包铁的结构。
铝壳内部我也打量了一下,可以看到底部有一个很宽大的塑料滑轨,另外所有的防尘网也均由螺丝拧上去的,这意味着后期维护以及改造方面都不会太麻烦。
我们接着看框架部分,首先给我最大震撼的就是前部预装的这枚20CM风扇,要知道尺寸是风扇的一个重要参数,这就和相机传感器一样,直径大一级就能压死人的,20CM的风扇可以在同等噪音值下轻松实现更高的风量。
我简单研究了一下架构,还是从顶部开始看吧,从这个角度可能大家能更好的对这款机箱的结构建立起直观的感受,首先机箱顶部有一张洞洞板。
这张铁板由四颗螺丝固定在机架上,可以看到螺丝有两种规格,实际上V8整台机箱没有使用一颗铆钉,都是由这两种螺丝固定的,所以V8可以实现彻底的拆解,左边的平头螺丝用于钢架之间的固定,而右边的沉头螺丝则负责连接铝材,条理分明。
顶部的托板拆下后可以看到,这张板子是可以安装风扇或者水冷的,从孔位上看可以兼容到冷排的产品。
顶部的风扇托盘拆掉后内部的架构就很清晰了,从上向下看,左侧的部分是主板安装区域,右侧是电源与硬盘笼,显卡的安装方式为直插。
从侧面看由于机箱高度很可观,这款箱子的散热器兼容性应该非常出色。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机箱的硬盘笼外侧也有预留硬盘挂点,可以支持一枚2.5寸的SATA口硬盘。
V8虽然宣传上是一台ITX机箱,不过由于显卡采用的是直插设计,并且显卡预留厚度可观,所以它同样支持DTX主板规格,比如华硕的C8i同样可以在这款机箱内使用。
硬盘笼为免工具拆装,内部可以安装两块3.5寸硬盘,前面也看到了外侧还能再挂一张2.5寸的硬盘。所以这款机箱总计可以安装三张sata硬盘
硬盘笼拆除后内部是电源笼子,V8最高可以支持到SFX-L规格的电源,虽然这个体积没能兼容ATX电源有些遗憾,好消息是最近酷冷刚刚发布了新电源,直接将SFX的功率上限拉到了W,这已经足以顶得住K+30系新卡了。走线方面底部两侧均有开孔不管是到主板、硬盘还是显卡距离都很近
电源的安装板在电源笼顶部,由四颗螺丝固定,电源的固定位可以看出确实只能上SFX/SFX
-L规格的电源。
机箱的另一侧基本就是一个全覆盖的洞洞板,这里主要作用是电源的进风,另外还能平衡机箱内部的风压,即便是在正风压下箱内也不会造成热风聚集,当然由于还有大概半公分的宽度,走一些细线也是可以的。
机箱底部基本就是滑轨了,滑轨一共有两条,材质均为塑料,配合外壳底部的结构可以保证内框架精确地嵌入到外壳中,我也来回试了几下,滑动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也没有什么异响。
最后线材方面,乔思伯V8的配置如下,从左到右分别为USB3.0线X1、电源指示灯X1、电源开关X1、音频线X1、3pin风扇线X1,其中风扇还可以选用D口,另外从一根USB3.0线来看前面板的Type-c实际上应该只有5Gbps的带宽了,这与Type-cE型口的体验还是有差别的。
四、数据测试
这一部分的很多数据虽然在详情页都有提及,不过作为正经的机箱测评文我们还是亲自测试一下吧。
顶板厚度1.18mm
主板安装板厚度1.16mm
框架厚度1.12mm
铝质外壳厚度2.42mm
铝质尾板厚度1.99mm,总的来说这款机箱的五金用料还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对一台ITX机箱而言,面对1.1mm的钢板我只能说真的奢侈。
散热器高度实测铜柱到顶部散热夹子的厚度为mm,减去顶板厚度11mm(包含折边)与主板CPU的9mm,其风冷散热器的高度限制居然高达mm,说出去你都不敢相信这是一款ITX机箱的参数。
显卡长度方面实测为33.3cm,这个长度兼容性可以通杀所有20系显卡,至于30系目前参数未知,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显卡兼容性也足以匹敌很多中塔机箱。
五、装机感受
按照惯例又到装机的环节了,这次装机我使用的是月初刚入的新平台,主板是来自华硕的BI,这次B真的有点背刺X的意思,不管是网卡还是前置Type-cE口均领先于X,并且由于供电也有加强不存在不够用一说,我实在是找不到理由去买XI了。
CPU是AMD最新的APU——G,这颗U由于缓存砍得比较多实际性能略输与X,不过APU由于是单DIE设计温度表现真的好了非常多,并且这次FCLK上限也大大提升,就拿我的这颗来说,FCLK可以稳定跑在MHZ,这意味着内存的可用上限达到了MHZ,比起3代锐龙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提升。
内存方面我这次使用的是来自金士顿的掠食者,不过这内存颗粒是CJR的,所以我日常都是超到C16用的。
涂好硅脂,顺带用一下雅浚的AMDCPU防拔器,没办法刚刚拆C7已经被我把CPU又拔出来一次了。这次V8的散热限高非常出色,为了防止悲剧我决定使用雅浚刚出来的G3A,这个黑色的防拔器也是G3A标配的。
G3A与G3外观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将G3的微凸底改成了纯平去适配纯平的AMD顶盖,据说会有两三度的提升。
装好散热器后就可以将主板安装进机箱了,可以看到V8的散热兼容性真的非常出色,mm的散热器塞进去后,顶部的富裕空间依旧非常大。
机箱尾部的风扇位我这次使用的是雅浚M12,乔思伯V8并没有走侧透的路子,所以我个人觉得也没必要上光扇,整个性能出色的无光风扇应该会更加实用。当然这里我更推荐使用14CM的扇子。
电源这次使用的是全汉的MSG金牌,老实说全汉的这款电源做工是真的水,外壳很软,但是不可否认全汉的线序是真的舒服。V8安装电源需要先将电源安装到电源托板上,然后再塞入电源槽内,由于电源槽是半封闭式的,所以记得先插好所有需要用到的电源线。
塞入电源槽内拧紧螺丝后,记得要将电源延长线插好,V8由于顶部空间充裕,所以直接用的是直头,这个还是非常友好得,因为L形插头很难做到兼容所有电源,ITX机箱中此类的翻车屡见不鲜。
装完电源将I/O线与电源线均插好,其实就我的G来说到这一步装机已经可以宣布结束了,说实话随着大容量M2固态的普及,无光ITX装机真的比ATX装机方便多了,在V8里24pin供电出了电源仓就到主板接口旁边了,简直不要太舒服。
不过我怎么可能不装显卡呢,最后插上显卡以及显卡供电装机基本就结束了,我这里安装的这张非公RX的长度是30CM,并且这张卡也比双槽略厚,PCB也有越肩设计,单即便是这样规模的显卡塞进去依然显得有些空旷,V8的显卡兼容性真的不错。
安装完毕后从这个角度看整个机箱非常有蒸汽朋克的味道,前面的大风扇让整个机器看起来像极了柴油机,emmmm,这似乎是个不错的MOD思路呀。
顶部还有不少富裕的空间,这个空间顶部再上一组风扇也完全没问题。
套上外壳之后整个机箱又回归了那种简约优雅的模样。
网罩下隐约可见的显卡别有一番趣味。三个风扇可以直接从网孔处吸入外部的凉风,显卡散热应该是不错的。
这款机箱几乎没有侧透所以自然也没啥灯光展示了,上桌之后的效果大致是这样,枪灰色对于浅色桌面以及深色桌面的适配性都还不错,在铝箱里也算是比较百搭了。
上桌后的总体感觉可以参考下图
六、散热测试
乔思伯的这款V8牺牲了一定的体积一方面是为了给这款产品更多的兼容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散热性能,至于效果怎么样?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吧,测试环境为27度空调房内。
首先是CPU单烤,G还是一颗比较冷门的U,目前温度检测实在是很魔幻,华硕的软件显示10分钟满载温度为60℃,而AIDA64的温度则为71度。
显卡10分钟甜甜圈拷机温度为64度,可能不少人对这个温度还没啥概念,不过就我的使用经历来说,这张显卡在这个是室温下能跑出这个成绩其实是非常出色的,因为我之前在一些ATX机箱里跑压力测试温度都在70度左右。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还是要问,这款箱子是闷罐么,为此我也进行了一次对比测试,拆除铝壳直接以机架的形式再进行一次温度测试。
实测10分钟FPU单烤后,华硕软件显示CPU为59度,而AIDA64显示温度为70,确实有温度下降,不过这1度的温差似乎也不能说明什么。
神奇的是在拆除铝壳后显卡的温度居然上升了2度,两者结合看的话我认为乔思伯的这款V8不但不是闷罐,反而是ITX机箱中一款散热非常优秀的产品。
总结
优势
1、散热器兼容性出色,只要主板内存不阻碍它可以塞下任何塔式散热器
2、可以支援冷排,配合较大的内部空间水冷DIY空间巨大
3、一体式抽拉外壳,开箱非常方便,适合经常折腾的玩家
4、前部预装20CM风扇,风量大噪音小
5、尾部支持14CM风扇,这个待遇很多中塔机箱都没有
6、显卡兼容性出色,不仅仅是长度,它在厚度方面的兼容性也不错,只要不是三槽卡它都可以塞得下
7、散热出色,实测整机在封闭所有盖板下的散热能力与裸机基本一致,资金到位完全可以用它折腾10核以上的CPU加旗舰级别的显卡
8、五金件厚度均在1mm以上,用料扎实
不足
1、体积在一众ITX机箱中比较大,可能不对体积发烧友的胃口
2、Type-C接口实际为USB3.2GEN1转接而来带宽为5Gbps,并非USB3.2GEN2
实际上在我看来乔思伯的这款V8是对当下日趋成熟的ITX市场的一个有力补充,因为当下CPU核心越来越多,新显卡的功耗也有增加,整个平台功耗都在增加的当下,传统的小体积ITX机箱已经不足以去支撑玩家使用高端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V8的出现完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虽然他的体积确实大了不少,但V8有着高到变态的塔式散热兼容性,以及非常出色的顶级非公显卡兼容性,并且也确实有着出色的散热成绩,所以我认为这款机箱就是为了这些需要散热好兼容性好的ITX玩家准备的,特别在乎体积的话,垂直风道可上水冷的乔思伯A4它不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