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尘浓度高会降低工作面能见度、加大采掘设备的磨损,还会危害职工身体健康,一直是制约矿井集约高效发展的难题。
工作面煤尘浓度高了,一方面会降低工作面能见度,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还会加大采掘设备的磨损,减少设备使用寿命,增加生产成本,同时给职工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为解决这一问题,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近日建成了洒水智能感应系统,利用自动配比、自动增压技术实现了高流速、大流量和最佳雾气比,实现了工作面除尘自动化。同时在地面控制室就可以远程控制井下除尘装置,做到强制启停喷雾装置,查看运行参数、监测工况,并进行故障定位、语音报警等。
这是高河能源依靠科技创新,治理矿井煤尘,打造安全、清洁、健康无尘矿井的一个缩影。
借助科技攻克防尘难题
自主研制智能“雾龙”除尘器,守好矿井降尘第一关。“为降低掘进工作面煤尘,我们经过多次试验,研制了一款智能除尘器,我们叫它智能‘雾龙’除尘器。在掘进机机头安装喷雾除尘装置,并与安装在掘进机后侧的移动式捕尘网、联锁喷雾联动。当机头除尘器喷雾作业时,后方的喷雾和捕尘网也自动开启,这样就形成了一道U形浓密水雾,保障了除尘效果。”该公司通风部防尘负责人杨瑞琪说。
在应用“雾龙”智能除尘的同时,该公司还试用发泡型抑尘剂,实现了总尘、呼尘率明显下降。“为更好地发挥抑尘剂的降尘效果,我们对管路进行了改造,将直径13毫米的进水管升级为32毫米,大大增加了喷雾的压力和流量。同时,我们在满足工作面通风要求的前提下,减小了工作面迎头风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现场扬尘。现在我们工作面的呼尘、降尘效率提高到了46%,总尘降尘效率提高到了55%。”杨瑞琪说,“我们还自主研制了一体化无线物联网装置,实现了喷雾装置自动化。”
在该公司综采工作面,从进风口处开始,每隔5组液压支架就会安装1个喷雾主机。当采煤机运行时,对应的主机就会接收到采煤机位置信号,并自主计算出采煤机前、后两个滚筒所在位置,自动启动安装在支架顶梁或前探梁处的喷雾装置,进行喷雾降尘作业。同时,主机还会将滚筒所在位置信息发送给前方临近主机,通过信号接力,实现跟踪喷雾,减少煤尘产生量。
为解决便捷式捕尘网除尘效果差、移动不方便、捕尘网下部粉尘随风飘扬、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该公司还自主研发了智能感应自动折叠式捕尘网,实现了防尘网自动开合、喷雾自动启停。在掘进或采煤过程中,当粉尘浓度升高到设定浓度时,装置就会按程序自动开启全断面喷淋;当掘进机或采煤机停止运行,且粉尘浓度降低到设定浓度以下时,装置就会自动停止喷雾。同时,为避免了人员、设备被喷雾淋湿,该装置还增加了自动识别系统,当有人员或车辆通过时,装置就会自动停止喷雾。
最受职工欢迎的是,这个智能捕尘网还安装了底座和滑轮,不用人工进行拆卸、搬运,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原来我们安装一次移动捕尘网,最少需要4个人协同作业,智能捕尘网投入使用后,只用1个人就可以做到,仅此一项,我们每个月就可节约人工投入多元。”董凯告诉记者。
打好“通”“防”组合拳
在“通”上做优化。“我们根据矿井的生产布局和接续安排,对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合理安排井下巷道、联巷及硐室施工,细化风量分配,降低矿井通风阻力,确保了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同时,我们按照‘一面一策’的要求,对各工作面风筒距离、进风量进行了相应调整,工作面降尘率达到了65%,进一步提升了防尘效果。”通风部部长颜勍说。
在“防”上抓落实。该公司把井下工作面全断面洒水灭尘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着力实现井下防尘区域无缝隙、无死角、无盲区。设立周四防尘日,组织专人定时对井下综采工作面外圈巷道及、总回风大巷、偏远巷道的防尘工作进行全覆盖检查;每日对工作面迎头米进行全方位洒水防尘作业,要求队组每天汇报工作面洒水作业人员和作业范围,并进行复查,确保队组按要求对巷道顶、帮、综合管网等区域进行无死角冲洗。
在做好现场防尘工作的同时,该公司通风部还联合职业病防治部、供应部,每月给职工足量发放防尘口罩,对职工进行防尘知识培训,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煤尘给职工身体健康、现场设备带来的危害。
谈到今后的矿井粉尘治理工作,高河能源副总经理张利军说:“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持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矿井粉尘治理水平。同时,我们还将着力打造‘四分两新三全化’无尘化智能体系,分区域、分区段、分级、分策部署,形成全矿井、全时段、全方位管理的智能防尘体系,开启矿井‘无尘化’模式,让煤矿‘亮’起来,职工笑起来。”
(韩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